胃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病,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至胃肠道内的隆起状病变。
🔍概念:
临床上常说的息肉一般分为增生性息肉、炎性息肉、错构瘤腺瘤、腺瘤型息肉及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。其中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,与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,所以当患者发现腺瘤性息肉时应及时进行手术切除。
✅不同类型息肉的病因:
1️⃣增生性息肉:主要由胃肠道腺体及间质成分增生而形成的息肉,常伴有胃肠道酸碱度的改变或胃肠黏膜损伤(如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物)等刺激因素导致细胞增生引起。
2️⃣炎症性疾病性息肉:如急性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、肠结核等疾病产生的炎症反应所致的假性息肉;糜烂、溃疡愈合后上皮增生、向周边呈火山喷发样浸润,逐渐纤维化而导致的增生性息肉;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的肠壁由于虫卵沉积形成肉芽肿,最后疤痕收缩而成炎性息肉等。
3️⃣错构瘤:这类息肉主要见于结肠,尤其直肠多见,其发生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密切关系,由腺管组织、上皮细胞、平滑肌及黏液等各组成,呈现为不同比例混合构成的瘤样赘生物。
4️⃣家族性结肠多发腺瘤病:也称为加德纳(Gardner) 综合征,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。
5️⃣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:又名黑斑息肉综合症,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,极少见。多为错构瘤和增生性病变。其特点是皮肤色素沉着斑、指(趾)甲、口腔黏膜、胃肠道多发性色素性息肉等。
6️⃣Peutz-Jeghers综合征:Peutz-Jeghers综合征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,具有家族聚集倾向,表现为口唇、口周或生殖器黏膜的黑斑,伴胃肠道多发性错构瘤性息肉。【详见下一篇笔记】